智慧礦山建設的技術應用
對礦山進行智慧化改造建設,是提升生產效率、保障安全生產、降低運營成本、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路徑。這是一個系統工程,需要從感知層、傳輸層、平臺層和應用層等多個維度進行規劃和實施。以下是技術應用和實施步驟:
一、智慧化改造建設的技術應用
1、設備狀態監測:在破碎機、篩分機、給料機、皮帶機、風機等關鍵設備上安裝振動傳感器、溫度傳感器、電流電壓傳感器、油液監測傳感器等,實時監測設備運行狀態、負荷、健康狀況,預測性維護。
2、產量計量:在成品料皮帶、骨料倉等處安裝高精度電子皮帶秤、激光掃描體積測量儀等,實時統計各品種產量。
3、料位監測:在料倉、成品庫安裝超聲波/雷達料位計,實時掌握庫存。
4、粒度監測:在關鍵篩分環節后安裝在線粒度分析儀,實時監控產品粒度分布,及時調整工藝。
5、質量監測:探索應用近紅外光譜等技術對石料成分進行快速分析。
6、環境監測:在廠區、采場邊界、關鍵產塵點安裝粉塵濃度傳感器、噪音傳感器、氣象站,在廢水排放口安裝水質在線監測儀。
7、人員與車輛定位:為作業人員配備智能安全帽/定位卡,為礦卡、挖機、裝載機等移動設備安裝GPS/北斗定位終端,實現精準定位、電子圍欄、防碰撞預警。
8、視頻監控AI分析:部署高清攝像頭,結合AI算法實現人員安全行為識別。設備運行異常識別。車輛識別與調度輔助。煙火識別預警。堆料體積測量。
9、工業環網:建設覆蓋礦山采場、破碎加工區、成品堆場、辦公區等全區域的冗余工業光纖環網,提供高帶寬、低延時、高可靠的骨干網絡。
10、無線覆蓋:為移動設備(礦卡、挖機、巡檢人員)、難以布線的區域提供靈活接入。覆蓋辦公、生活區和固定作業點。
11、邊緣計算節點:在靠近數據源的位置部署邊緣計算網關,對實時性要求高的數據進行本地預處理、分析和響應,減輕云端負擔,降低延遲。
12、數據中臺:統一接入、存儲、處理來自所有傳感器、設備系統、業務系統的數據,打破信息孤島。
13、數字孿生:構建礦山和關鍵設備的三維可視化模型,將實時運行數據映射到模型上,實現物理世界的虛擬映射和實時監控。
14、設備健康預測與維護:基于設備運行數據,建立預測模型,提前預警故障,指導精準維護,減少非計劃停機。
15、生產過程優化:分析歷史與實時生產數據,建立優化模型,自動或輔助調整設備參數,實現穩質、提產、降耗。
16、能耗智能分析:分設備、分產線、分時段統計與分析能耗,識別能耗異常和節能潛力。
17、安全風險預警:綜合人員定位、視頻AI、環境監測、設備狀態等數據,識別安全隱患并實時預警。
18、智能配礦與調度:結合地質模型、品位數據、設備狀態、生產計劃,優化爆破設計、采掘計劃和礦卡調度路徑,提高資源利用率和運輸效率。
19、可視化綜合管控:基于GIS+BIM+實時數據,打造“一張圖”管控平臺,集中展示生產、安全、設備、環境、能源等關鍵信息,支持遠程監控、調度指揮和應急管理。
20、智能生產執行系統:管理生產計劃、調度指令下達、生產過程跟蹤、產量/質量/能耗統計報表生成。
21、智能設備管理系統:實現設備臺賬、點檢、保養、維修、備件全生命周期管理,與預測性維護聯動。
22、智能安全環保管理系統:集成人員定位、視頻監控、風險分區、隱患排查治理、應急管理、環境監測與治理等功能。
23、智能能源管理系統:實現能耗實時監測、分項計量、統計分析、能效對標、節能優化建議。
24、智能物流管理系統:實現車輛進出廠自動識別、智能稱重、排隊管理、裝車引導、銷售發貨管理。
25、遠程集中控制中心:建設集生產監控、設備操作、安全預警、應急指揮于一體的控制中心,逐步實現“少人化”或“無人化”值守。
26、設備自動化改造:對老舊或關鍵設備進行自動化升級,如實現破碎機給料自動調節、皮帶機連鎖啟停、除塵設備自動啟停等。
27、供配電智能化:部署智能電表、電力監控系統,實現用電安全監控、負荷管理、電能質量分析。
28、智能抑塵降噪:采用高效除塵設備,并與粉塵監測聯動實現智能啟停;合理布局和采用隔音屏障。
二、實施步驟
1、頂層規劃與咨詢評估:明確智慧化建設的目標和期望價值。深入調研現有生產流程、設備狀況、自動化水平、信息系統。制定符合企業實際需求的智慧礦山建設總體規劃和技術路線圖,分階段實施。
2、基礎設施建設:部署高速可靠的工業網絡(光纖環網、無線覆蓋)。建設數據中心或選擇可靠的云服務平臺。部署邊緣計算節點。安裝各類傳感器、智能儀表、定位終端、視頻監控設備。
3、平臺部署與系統集成:部署智慧礦山管理平臺。開發或采購核心業務應用系統。打通數據接口,實現平臺、應用系統、底層設備、傳感器數據的全面集成。
4、模型構建與算法開發:構建礦山及設備的三維模型(數字孿生體)。開發或訓練針對特定場景的AI分析模型(設備預測性維護、生產過程優化、安全風險識別等)。
5、試點運行與優化:選擇關鍵產線或區域進行智慧化系統試點運行。測試系統功能、性能、穩定性。根據實際運行反饋持續優化模型、算法和系統配置。
6、全面推廣與培訓:將試點成功經驗推廣到全礦。對管理人員、操作人員、維護人員進行系統使用、數據分析、新工作流程的全面培訓。建立配套的管理制度和運維體系。
7、持續改進:建立數據驅動的持續改進機制。根據生產需求和技術發展,不斷迭代平臺功能、優化算法、擴展應用。
智慧礦山建設不僅僅是技術的堆砌,更是管理理念、生產模式和業務流程的重構。通過系統的規劃、分步的實施和持續的優化,智慧礦山將顯著提升石料生產企業的核心競爭力,實現安全、高效、綠色、智能的高質量發展。